文化探源:“小姐”词义之演变

文化探源:“小姐”词义之演变

宋元时期的“小姐”是对地位低下女子的称呼。“小”有地位低微意思。据清代文史家赵翼《陔余丛考》称:“宋时闺阁女称小娘子,而小姐乃贱者之称”。南宋洪迈撰《夷坚志》记载:“傅九者,好使游,常与散乐林小姐绸缪。”此时的“小姐”指歌舞艺人。苏武创作的《成伯席上赠妓人杨小姐》诗中的“小姐”指妓女或从事低贱侍奉职司的女性。

后来,“小姐”一词转为对官僚缙绅豪门富家里还未出嫁的女子的称呼。王实甫的《西厢记》,在《楔子》里有云:“只生得个小姐,小字莺莺。”到了明清时期,“小姐”专指有钱有势人家的未婚女子,像《红楼梦》中的迎春、探春就被称作“二小姐”和“三小姐”。 直至新中国建立之前,“小姐”一词的内涵指的都是在社会上有一定地位、势力以及影响的名门望户的“大家闺秀”。

新中国成立之后至改革开放初期,“小姐”一词突然消失。这主要因“左”的意识形态操纵,“小姐”与“少爷”一起,在大陆被涂抹上了浓厚的政治色彩,属于资产阶级的产物,而在当时广大人民群众属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势不两立,当场不会接受这样的称呼。因此,“小姐”一词贬为对女性异己分子的贱称,成为好吃懒做的女剥削者的代名词。此时,“小姐”的褒义缩小到只用来尊称西方国家的年轻女性。这一个时期,在全国不分男女通称“同志”。在彼此较熟悉的场合,老人对年轻女性称闺女,姑娘,妹子;平辈称年轻女性为同志;少儿称其为大姐姐,甚或是阿姨。直到今天,在街头巷尾,一些年长的遇见陌生人还在称呼“同志”。

改革开放初期,“小姐”又恢复了解放前的“尊贵”身份,多用作服务员的代称,年轻女士亦称“小姐”。在商务交往和日常生活中,这种称呼一度显得新鲜时尚而又文雅礼貌。

90 年代中后期至今,随着中国夜生活的日趋丰富,各种酒吧,歌厅,夜总会等应运而生,从事各种色情服务的人员亦随之出现,人们把从事色情服务的女性称为“小姐”,“小姐”的内涵意义发生了变化。作为称谓语的“小姐”的含义现在已经具有贬义,常用来当作“妓女”“三陪女”的委婉说法。

于是,人们在称呼女性上为了不产生误解,改为称呼“美女”。改革开放中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在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的情况下,开始追求精神方面的富有。因而,在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心理作用之下,无论女性长得怎么样,都乐于接受这样称呼。但在一些特殊场合,如各类明星颁奖等庄重的仪式上,仍称年轻女子为“小姐”。这也绝对不会产生误解。

总之,“小姐”的词义演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与社会变迁、文化因素、心理因素等都有密切关系。(文锋)

(图片源自网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