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失恋分手后的纠缠」?

如何理解「失恋分手后的纠缠」?

而如果一个人在分手后还一直纠缠着对方,对方好话歹话都说完了,也不知道放手,不是极端的纠缠就是卑微的乞求,这也是因为在心理层面上退回到了小孩子的状态。

因为我们在婴儿时期,只要我们哭闹,爸爸妈妈就会无条件地来帮助我们;只要我们认错低头,爸爸妈妈就可以原谅我们继续爱我们。

这些也让我们的潜意识中存下了这一种固着的方法——只要不讲理的闹,对方就会来安慰,关心;只要我低头认错,对方也会给我机会。

所以我们也会觉得只要自己不讲理,什么都不管,撒泼打诨;或者低头认错,卑微可怜——以前缠着爸爸妈妈买玩具,能够成功;那现在缠着对方不分手,也没有理由不成功。

但事实是,对方并不是爸爸妈妈,而是另外一个独立的自私的人,他只会一脸嫌弃的转身离开。

03 反向作用:明明想和好,却表现的不想

这种防御机制的原理是,自己非常想做这件事,但却害怕别人否定,就会告诉别人不要做这件事情。

你可能听说过:恐同即深柜。

比如这些人自己有同性恋的倾向,但是又害怕社会不接受,所以一看到同性恋就会非常愤怒,表现得不能容忍这种行为——最典型的案例就是美国最大的反同性恋团体主席阿兰钱伯斯,最终终于承认:自己就是一名同性恋。

而这一种防御机制,在分手之后则会这样体现——

一个来访者被分手之后非常崩溃,不能接受这个结果,但却每天给对方发消息去责骂对方,让两个人关系变的更坏,其实其内心并不是真的不想和好,反而是想的,只是用这种责骂对方的方式来进行自我的防御。

这位来访者不断地通过这种方式去骚扰男生,而男生没也没怎么和她辩论,甚至后面都不再回复消息,让关系变得更坏。

所以她就可以以这种方式,欺骗自己。嘴上说着自己多恨对方多不想重新在一起,但其实手上却做着骚扰对方的事情,心理上还是很喜欢对方想和好的。

04 自我合理化:我联系他找他,不是想和好,只是想做朋友

这种防御机制最大的提现就是愤怒——

“我不爱他了!我就是要个说法!”

“我不想和他在一起了,只是想做个朋友!”

但是我们忘了,爱的反面永远不是恨,不是愤怒,而是无所谓。如果你真的对他没感觉了,那么他应该像一个过客。

如果你真的不爱他了,对于现在的你们,人家都不怎么理你,也不是你不断找人家这样就是朋友的。

我明明喜欢她,还想要和他聊天,但是我又找不到理由来支撑这种行为时,我们就会为这种方式做【合理化】自己的行为——“我不是喜欢他,我是讨厌他!”“我不是想和好了,只是想做朋友”。

所以,这样合理化之后,我就可以正大光明的去纠缠对方了。

但这是一种不可持续发展的行为,每一次纠缠和骚扰,都会降低对方的耐心。对方还有耐心的时候,你还可以联系上对方;当某一天他突然没有耐心了,他有一万个办法让你再也不能出现在他眼前。

05 仪式抵消:早安晚安,打卡聊天

当你有极大地焦虑时,极大地恐惧时,我们会本能地启动这种防御机制。

| 小孩子在紧张和焦虑的时候,就会去吮吸手指;

| 我们在做一个重大决定之前,可能会去求神拜佛;

吸了手指,拜了佛,好像就是可以安心了。所以,现在你正处于一段极度焦虑的状态之中,你也会寻找一个固有方式来缓解这种焦虑。

最常见的就是分手之后给对方打电话:每天早上说早安,晚上说晚安;每天发生了什么事情,都会给对方回报;把对方当成自己的树洞。

这些行为真的能够起到什么效果吗?他自己也知道这些行为只会让对方烦,但是他不做就会很焦虑,就像打卡行为一样。

06 过度理想化:他是如此完美,或者他肯定是爱我的

越是害怕一个事情不会向好的方向发展,就越容易自己骗自己,这个事情很完美,不会有任何问题。

这种自欺欺人的情况,我相信在每个人身上都出现过,而这样的心理在分手之后尤为频发。

今天觉得你们两个人完蛋了,所以要去最后一次去发泄一下情绪;

明天你又觉得对方不可能不爱你了,所以又去道歉;

无论是哪个理由,都最终导向为一个结果——那就是你又忍不住骚扰对方。

甚至你会开始理想化对方,觉得对方更加完美,并且认为对方是一个宽宏大量的人,是一个特别钟情的人,然后再去回忆里,不断寻找能够支持的证据。

这些都会导致你不断地去纠缠,不去面对现实。

07投射:我爱你,所以你也一定爱我

这是分手后最常见的一种防御机制,每次我问求助者:为什么你要一直纠缠对方呢?

他们都会有一个理由:我们明明是好好的,怎么可能突然他就要分手呢?我们有那么多回忆和感情,我没放下,他肯定也没有放下。

这是一种标准的投射行为——因为我爱他,所以我把自己的感觉投射到了对方身上,觉得他也是爱我的,只是被情绪蒙蔽了而已。

防御机制有很好的近期意义,因为你可以心安理得、理所当然地继续和他“在一起”,即使你们在现实中根本没法见面;你可以和他说话,即使聊天内容并不温柔;你可以每天和他接触,即使每次接触都是毁灭性的结果。

但是只要能“还是在一起的”,你就满足了。

对吧?

所以,你现在需要的是真正问问自己,是想要饮鸩止渴,以彼此以后能和好的可能性作为代价,来换取暂时的心安和慰藉吗?

以上,希望对你有点帮助。

我是深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书籍《非暴力沟通 · 两性篇》译者,大连市心理协会会员,34岁,已婚已育,愿意分享我的态度。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