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個人化

去個人化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若您熟悉來源語言和主題,請協助參考外語維基百科擴充條目。請勿直接提交機械翻譯,也不要翻譯不可靠、低品質內容。依版權協議,譯文需在編輯摘要註明來源,或於討論頁頂部標記{{Translated page}}標籤。

此條目或其章節極大或完全地依賴於某個單一的來源。 (2013年7月12日)請協助補充多方面可靠來源以改善這篇條目。致使用者:請搜尋一下條目的標題(來源搜尋:"去個人化" — 網頁、新聞、書籍、學術、圖像),以檢查網路上是否存在該主題的更多可靠來源(判定指引)

去個體化是指在群體中因個人感覺自己被淹沒而導致個人意識和理解評價感喪失,個體認同被群體的目標認同所取代,個體難以意識到自身的價值與行為,自制力下降而導致人們加入到重複的、衝動的、情緒化的行為中去的過程。這個概念最早由利昂·費斯廷格等人提出。[來源請求]

目次

1 成因

2 相關研究的意義

3 參見

4 參考

成因

編輯

個體成員的匿名性

個體會受到群體中的外在因素影響

相關研究的意義

編輯

關於去個體化的研究表明,適當的自我控制是社會穩定所必須的。

參見

編輯

責任分散

參考

編輯

張厚粲. 心理学. 2008: 239–240.

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