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进行到最精彩紧张的“水漫金山”一幕,白素贞前往金山寺解救被法海软禁的许仙,在小青与众水族的帮助下,与天兵天将展开激烈斗争。变脸、托举、滚禅杖、踢慧眼……表演中融入了大量川剧特技,令人目不暇接,深深打动了现场师生,赢得阵阵掌声。
“我读过《白蛇传》这一耳熟能详的传统民间故事,也看过相关的电影和电视剧,但以川剧的形式接触《白蛇传》却是第一次。”成都艺术职业大学影视学院编导专业大二学生杨同学说,最开始他以为自己会听不懂、看不懂川剧,但实际观看后,发现故事通俗易懂、节奏流畅,“艺术家们对于剧情的演绎十分到位,让我们都很感动,也让我们对《白蛇传》、对川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成都艺术职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雷灏表示,川剧文化历史悠久,是巴蜀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我校与川剧有着深厚的缘分,学校的创始人是川剧的传承人,长期以来学校也一直将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全校学生的必修课,促进川剧、清音等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这次由专业艺术家带来的《白蛇传》演出,进一步加深我校学生们对川剧的了解和认识,让学生们也喜欢上中国传统戏曲,加入到传承和创新的队伍中来。”
在接下来的半个月,经典戏曲剧目还将陆续走进成都市多所学校,为全市学子带来共20场精彩演出。据介绍,今年“成都市戏曲进校园——优秀戏曲剧目进校园”活动,在往年的基础上将范围进一步扩大,不仅会走进大学校园,还会走进中小学校和职业学校的校园,让更多学子全方位、零距离感受戏曲艺术国粹的魅力。同时,活动还将采用线上直播的方式,在11月17日、11月20日、11月23日为更多观众们带来3场精彩纷呈的演出,关注“成都儿童团”微信公众号,点击底部菜单栏即可观看直播或演出回放。
据了解,在演出的剧目方面,除了川剧《白蛇传》,活动还涵盖了川剧《马前泼水》、京剧《落梅吟》、木偶剧《木偶嘉年华》等具有鲜明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的精品剧目,兼顾学生年龄阶段接受和认知特点。
川剧《马前泼水》由著名编剧徐棻执笔,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演员陈巧茹领衔主演。《马前泼水》是川剧里面的高腔代表作,高腔的特色在于“一唱众和”,“帮、打、唱”结合。“优秀的演员完美塑造,传统戏曲与现代配乐结合,将为学生们呈现一场艺术性、观赏性、思考性极佳的舞台。”
新编川蕴京剧《落梅吟》改编自巴金名著《家》,在原小说人物关系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创新和突破。据介绍,《落梅吟》在京剧中加入了较多的四川元素,将川剧融入京剧,地域风格鲜明。
《木偶嘉年华》充满了浓郁的东方文化特色,整台剧由9个木偶小节目组成,在充分展现中国传统文化技艺技巧——木偶变脸、吐火、摘花、转帕、长绸、耍帽翅、翎子功等木偶绝技的同时,对传统木偶剧目进行创新,让观众对非遗文化有更深更新的认识。
“我国戏曲种类丰富,不同戏曲不仅能反映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更蕴含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负责人表示,川剧具有鲜明地方特色,通过学习观看川剧,能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四川地区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京剧作为国粹,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国际影响力,表演者的一举一动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欣赏京剧,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背景。
为了让低年级的学生们也能感受戏曲文化的魅力,本次戏曲进校园活动还带来了具有趣味性和互动性的木偶剧演出。“木偶剧制作精良、形象生动,深受学生们喜爱。在演出的过程中,艺术家们还将邀请学生共创,参与木偶剧的表演和创作,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近年来,成都市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理念,动员和组织了一批优秀戏曲艺术家和文艺工作者将传统戏曲文艺带进校园,激发了广大青少年学生热爱戏曲、学习戏曲、传承戏曲的热情和兴趣。
今年,除了20场经典戏曲剧目进校园演出,成都市还广泛开展了名家名段赏析等活动,邀请多位戏曲名家走进中小学校课堂,将戏曲溯源、发展、表演、身段唱腔、戏曲赏析等形式有机融合,向广大师生普及戏曲基本知识,传播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戏曲,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据悉,在未来,成都市将继续围绕“传承、推广、培育”推进校园戏曲文化的构建,发挥戏曲名家课堂示范引领作用,结合后期包装、AI讲解、动画制作等视频技术,利用“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宣传优势,录制“戏曲慕课”10堂,搭建成都戏曲线上平台,形成“随开随学”的“掌上戏曲课”,有效扩大成都市戏曲进校园活动普惠面。
此外,成都市还将着力打造学生戏曲晚会品牌,由文艺名家带领在校学生共同创编戏曲节目,形成一台学生创、学生演、学生看全方位感受戏曲文化魅力的晚会。使其成为我市戏曲教育普及成果及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集中展示平台,着力培养推介一批“川剧小明星”“清音小名人”等校园戏曲明星,推动实现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良性转变,助力传统戏曲艺术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