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体验一下城市的气质与风貌,步行是最好的方式!近年来,City walk(城市漫步)掀起城市微旅游热潮。《2023旅游调研报告》显示,82%的人想尝试City walk,在几种新型旅游方式中排名第一;抖音上带有City walk标签的视频播放量超过2.6亿次。
与特种兵旅游、追音乐节等打卡化、效率化的旅游方式不同,City walk所代表的城市漫步强调个性化、深度化、慢节奏。City walk的兴起说明人们开始向往慢生活,开始有意识深入了解城市。从城市发展视角来看,漫步会推动街区经济的发展,是城市传承文化历史,传播城市品牌的绝佳方式。但同时,这也需要城市空间建设、商业运营、公共治理的协同发展作为支撑。
以伦敦为例,它有众多的城市漫步线路,如皇家伦敦漫步、威斯敏斯特街漫步、伦敦墙漫步等。其中伦敦墙漫步,包含历史遗迹、金融城、商业区、博物馆等,相当于通过漫步了解伦敦的发展简史。
伦敦墙漫步线路示意 © 1/6图片工作室
放眼全球,超级街区、完整街道、生活性街道等城市街道升级运动,是将步行化融入城市发展的缩影。但从步行友好到微度假目的地,绝非规划几条线路、招上一批新业态、营造一些烟火气那么简单。本文通过来自全球的成功案例,归纳总结了城市漫步成为微度假目的地的3种模式:
一. “有目标”的City walk
虽然说City walk的特点之一是无目的游走,但城市要做好City walk,就需要人为设置好目标——即在明确的标的物之间,打造City walk,使游客非线性漫步变得可预见,这样才能有重点地投入,而不是点多面广、平均用力。这也就意味着,有明确标的物的区域,是打造城市漫步的优选地区。
1.布莱顿北巷区
距离伦敦76公里的海滨小城布莱顿,不仅是英国著名的「夏都」(18世纪起成为皇室夏日度假地)、英国最受欢迎的海滨度假地,还是通过度假地创新模式发展起来的英国「硅滩」。
20世纪末,城市出现了严重的经济衰退。但伦敦西区步行化改造策略的成功,给了当地政府复兴老城的信心。城市决定在布莱顿火车站和布莱顿码头两个城市地标之间,打造一片可以漫步城市的区域。
两大地标,布莱顿火车站和布莱顿码头的区位示意
重塑街区经济
位于两点之间的北巷区,没有规模庞大的历史建筑群,只有城市「工匠区」的底蕴,这里历史上曾是铁匠铺、蜡烛铺、啤酒铺聚集区。二战后,工匠业消失殆尽,成为以二手商品为主的杂货集市区,被称为「波希米亚区」。
街道有很多住宅,无法实现完全步行化,但街巷有着「短小」的特点,政府通过条例对车辆限速,部分街区分时段禁止车行等方式,将街区发展为市井化的集市区。同时协助居民将住宅底层改造为可出租的商铺,逐渐恢复以波希米亚为特色的二手交易市场,主要包括艺术品、古董、书籍、复古服装、乐器类等。
北巷区的街道变为体验城市文化的市集
在建筑底层的功能被激活后,吸引特色餐饮、小百货商家在此打造精品店,如化妆品连锁企业The Body Shop,就是在这里孵化出来的。
街区底商的二手书店
城市微度假中心
不久后北巷区遇到新难题:旅游淡旺季与租金上涨的问题让很多商铺勉强糊口;更致命的是网购崛起,特别是eBay类二手交易平台的兴起,让商铺们毫无还手之力。北巷区通过摆脱对旅游业的依赖,打造一个面向市民的「城市微度假中心」来破解这些问题。
北巷区以「新路」为核心,进行步行化改造,并将一些文化设施迁移到步行区沿线,形成了满足市民文化消费需求的「文化一英里」(文化场馆聚集区)。新路还连通了巷子区,让人们步行至布莱顿码头的漫步体验更为丰富。
新路两侧的生活及文化设施
以「新路」为核心,北巷区开始营造波希米亚生活,成为市民休闲中心。
首先,街道成为城市活动举办地;鼓励餐饮店铺的外摆「占用」街区,并允许街道内「摆摊」,以增加街区的烟火气。其次,邀请灯光艺术家参与设计,夜晚举办灯光活动,延长人们在街上停留的时间。
一系列组合拳后,以新路为核心的区域客流增加了600%,86%的市民希望城市多几条新路。周边街区66%商家认为改造提升了自身形象,80%商家的利润增长得益于这条明星路。
新路一侧的公园,成为布莱顿的「中央公园」
2. 京都东山区
京都的东山区拥有众多的旅游资源如祇园、清水寺、八坂神社、三十三间堂等等。这里的古迹虽然众多,但受到严格的开发限制,特别是大多数古迹在17:00至18:00期间关闭,致使旅游以打卡为主,很难有深度消费。同时,区域的老龄化严重,严重缺乏活力。
在区域两大地标八坂神社和清水寺之间,原本有产宁坂、一年坂、二年坂、清水板等数条参拜道组成的路网,主要以贩卖烧香拜佛的商品为主,东山区以此结构为核心,开始了从旅游区到休闲区的升级。
八坂神社和清水寺区位示意图
做祈福化,吸引年轻人
区域内的寺庙们首先行动——做大祈福功能、强化文化体验。这样一来,年轻人更易接受,从而吸引他们聚集。
以清水寺为例,这里的祈福形式和活动可以说做到了全息化,只要是人的一生中所涉及的关键愿望,这里都做成了祈福项目。为老人祈福长寿、为孩子祈福学业、为年轻人祈福姻缘……可以说是一条龙式祈福链了。
清水寺的祈福「产品」
音羽瀑布一分为三的泉流,被分别赋予了代表长寿、健康、智慧的寓意
丰富的祈福带来的需求,使得八坂神社和清水寺之间的各条街区业态,从卖烧香拜佛商品转变为卖多样化的祈福产品,深受年轻人的喜爱。这里也成为结婚仪式、三月三女孩节、五月五男孩节、一月的成人礼等年轻人送祝福的首选购物地。
也就是说,通过从「拜佛」到「祈福」的需求转换,重新赋予区域调性,吸引了来此漫步的主导人群。
区域开始吸引年轻人群聚集
功能混合,成为休闲消费区
有了新人群,商业业态开始向多元化发展,既有突出本地特色的瓷器、熏香、点心等「地产地销」的伴手礼;也有餐厅、茶室、小资情调的咖啡店,以及各具特色的民宿,形成了独特的「祈福经济商圈」。
为了进一步吸引大众在此「消磨时间」,区域内建设了博物馆、美术馆、园林,这让原来的寺院区变为了都市休闲区。
多元的功能,促进夜经济发展
二. “故事化”的City walk
没有明确的标的物,只有历史遗迹,甚至还非常零散,也能做成City walk。不过,这就需要城市很会讲「故事」,还要有将故事「转译」到空间的能力。
1.波士顿红线
「城市红线」是最为常见的讲故事方式。最早起源于美国波士顿,通过在城市路面铺设4公里长的红色地砖,以美国独立战争为故事,将城市的历史、文化遗迹串联起来而闻名,还包括博物馆、教堂、公园、CBD、城市更新项目等,平均每年会有400万游客到访,带动沿线的积极活动,传播多元化的城市品牌。
印在地面上的波士顿红线
波士顿红线俯瞰
历史「可视化」
与刻板式的讲述历史故事不同,波士顿红线营造的是穿越感,每个游客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历史的见证人和参与者。
旧式装扮的导游会带领游客回顾发生在波士顿的历史,而且他们扮演的人物都是美国史上真实存在过的。游客们如同与先辈一起踏上自由之路,整个游线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剧,枯燥的历史变成了一场探索之旅。
波士顿自由之路有七种历史主题穿越讲解服务,吸引对不同历史背景感兴趣的游客。例如,海盗&爱国者主题讲解是体验殖民时代的波士顿港口普通百姓的辛苦,了解他们为了独立所做的努力与贡献。
波士顿红线的主题化游览
生活可体验
波士顿红线还是漫步城市生活的线路。红线沿线有众多的老建筑,普遍采用旧瓶装新酒的方式更新。它们承担着城市现代服务功能,成为游客们了解波士顿历史,体验现代生活的载体。
如红线沿线的昆西市场,在更新后成为汇集本地商店、国际品牌、街头表演者、顶级餐厅、酒吧的商业区,还有40多个手工艺摊位,是市民聚会购物休闲的枢纽,也是游客体验本地文化的必到之处。
昆西市场
2.莱比锡
17-19世纪时期,莱比锡是德国数一数二的文化艺术汇聚之地,许多音乐史上赫赫有名的音乐家、作曲家都曾在此生活和创作——特勒曼、巴赫、门德尔松、舒曼、瓦格纳、格里格、马勒尔、雷格尔都在这座城市留下足迹。
但在当代,音乐只是城市的一个符号,并没有为城市发展带来太多作用。在波士顿红线启发下,城市准备将音乐遗产作为品牌发扬光大,莱比锡策划了以音乐为故事的音符之路。
音符之路并非传统的红线,而是通过地面上连续的音符标识,带领游客开启一段800年历史的古典音乐之旅,沿途有音乐家故居、音乐厅、博物馆等等。
莱比锡音符之路(来源:notenspur-leipzig官网)
与波士顿红线最大的不同,是莱比锡音符之路不只有1条路线,而是细化出4条:
莱比锡音符足迹:音符足迹串联起莱比锡作曲家们的生活和创作场所,全长5.3km。
音符骑行之路:针对骑行游览的盛行,40公里长的莱比锡音符骑行之路孕育而生。自行车旅程,加入了一些远离城中心的音乐历史地点,整条线路或穿过大片绿地,或靠近水岸,能充分展示莱比锡的城市魅力。
40公里长的音符骑行之路
莱比锡音符之弧:是一条拥有音乐元素,主打步行体验的线路,全长5km,位于城市中心的西部,串起了沿途众多的城市公园,展现城市生活环境。
莱比锡儿童音符足迹:莱比锡儿童音符足迹是「为了培养明日的音乐爱好者」而设置,当地众多的音乐机构参与线路的设计和优化中,为儿童提供了丰富的音乐研学活动。
莱比锡音符之路沿线的音乐主题活动(来源:Wikipedia)
三. “小而密”的City walk
在没有标的物和历史故事的情况下,还可以依靠密度取胜。在受地理、空间等因素制约,造就的线性空间,通过增加沿线的休闲密度,极有可能成为城市漫步目的地。
1.东京代官山
东京的代官山曾是东京住宅区典范,进入1980年代,代官山建筑群、基础设施严重老化,加上居民人口结构老化,致使区域开始衰败。2000年初,在都市再生的发展背景下,代官山地区提出建设「生活文化据点」的计划。
从路网到建筑,小而密
作为老旧居住区,因地块权属复杂形成了「窄街区密路网」的结构,这反而成为再开发优势。并且,通过进一步增加步行网络密度,以及见缝插针式的建筑更新,形成小体量、多场景的步行环境,增加区域的吸引力。
代官山的窄街区密路网结构
适合漫步的街区商业
只有851平方米的猿乐町Sarugaku商业街区,通过6栋建筑的空间连接与层次组合,营造出「山谷」意向购物空间,包含服饰、餐饮、杂货、花店等业态,满足年轻人的不同需求。
猿乐町Sarugaku
从道路到公园,小而美
代官山出台环境提升的专项规划,选取10条主要道路进行绿色改造,增加自然漫步体验。
绿色步行环境的提升
穿越代官山的东横线地下化之后,腾出一片占地3200㎡,长220m的空地,狭长空间被改造为线性公园。公园不仅是居民的休憩空间,公园内还包含5栋商业建筑LOG ROAD,使得公园不仅服务居民,也是市民休闲购物的目的地。
公园、商业为一体的线性公园
2.伦敦西区
小而密可以是尺度上的,更可以是文化体验上的。伦敦西区在19世纪,曾经是戏剧聚集区。20世纪中后期开始,这里逐渐成为英国流行音乐,特别是摇滚乐的心脏,唱片公司、录音棚、乐器店随处可见,同时带动酒吧、夜店高速发展。之后西区逐渐沦为伦敦社会治安的重灾区,并拖垮了夜间演出为主的戏剧产业。
随着伦敦2012年奥运会的申办成功,以及《伦敦规划2004》的中央活动区(CAZ)将西区纳入其中,承担着「文化娱乐区」「发展夜经济」功能,西区开始了更新治理。
伦敦西区俯瞰
提升步行化体验密度
首先,针对建筑间的小街推行「彻底步行化」改造。改造后的街道成为商业、公共活动空间,留住街巷里的「烟火气」。其次,通过压缩车行道宽度,加宽步行道,以及增设街边「小集市」等功能空间,实现步行友好。
街道上的集市
以西区七面钟区域为例:它是以七晷柱为中心,向外辐射的七个街道组成的街区。改造后部分道路改为步行或单向行驶,而街区内部则完全步行化,100多家品牌店,50多家餐厅散布其中。步行空间成为活动空间,从时装节到美食节,吃喝玩乐一网打尽。
七面钟区域步行化改造
步行网络中,对莱斯特广场、皮卡迪利圆环、考文特花园等节点的空间与功能一并进行了更新。他们成为步行的休憩空间、交流空间、体验空间,大大增加了区域漫步的魅力与体验,从而达到延长游客逗留时间的目的。
皮卡迪利圆环成为了伦敦的「时代广场」
提升文化体验密度
西区将区域内的公共空间,向艺术家们开放,将整个漫步区转化为文化展示区。如莱斯特广场鼓励艺术家在公共空间举办表演等措施,创造出1000多个工作岗位,是区域文化娱乐枢纽。
公共空间成为艺术家的活动场
戏剧在西区密度足够高(40多家剧院,每年200多部新剧),但戏剧产业属于高投入低产出、高流量低利润的行业。当地政府也进行了投资,如为保护建筑投入高额维护费用,推行低票价策略以吸引更多的游客进入剧场。
西区高密度的剧院
夜间治安的改善,大大延长剧场夜间演出的时间和频次,戏剧与区域内的步行网络、商业配套形成联动,催化出白天「逛街」、晚上「看剧」的戏剧漫步游。
西区平均每年吸引观众数超过1000万人次,平均每位观众的票房支出是27.75英镑,票务之外的附加消费是53.77英镑,戏剧产业迅速替代酒吧、夜场,成为西区夜间经济的新动能。
西区剧场的夜间演出
总结来说,以上3种City walk模式,既有具备先天优势的,也有依赖后天「创造」的,但无论哪一种,有空间、有载体、有内容、有趣味、有选择是必要的基础。要解决人们为什么来此漫步的问题,要将无目的遛弯转化为「微度假」,这样City walk才能促进经济发展,成为城市品牌。
原标题:《怎样的城市漫步环境,才能迎合City walk的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