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湾陶器上的连山符号1
大地湾连山符号,也是太阳在南北回归线间的运动轨迹符号,以黄色标记,就是黄道。黄就是金黄色的太阳。五色崇拜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五色中以黄色为贵,因为黄色预示太阳。距今7000年前,大地湾时期已经形成了太阳运行于黄道的天文观。
仰韶文化尖底彩陶瓶,上面同样是连山标志2
仰韶文化彩陶网纹船形壶新石器时代3
1958年陕西宝鸡北首岭遗址出土。壶上的大地已经被网格化了。网格化的大地外是列山,东西各七座列山。东西对立山之间连线,就是太阳升起到落山的运动轨迹。这就是连山历存在的证据。
不过,这是起始阶段的连山历,因为南北没有对立的山。这个历法,只能定时节,不能定时辰。这个图也表明,连山历的建立是逐步的,即先定节气和时节,后分时辰。这与古人是先建立“十天干”后建立“十二时辰”的记载是一致的。燧人氏在距今50000年时发明“钻木取火”,随后在使用燧石时又发明“燧石取火”;在距今12000年时发明十天干陶文(应该是书契),创立“十天干”以纪日,就是“天时”。天数25来自十天干的阴阳应用、地数30来自十二地支的阴阳应用。
马家窑彩陶4
由下向上看,网格化的大地,连山符号,南北回归线和赤道,苍穹符号。
2、《山海经》之记载证明《连山历法》之存在:
《大荒东经》包含日所出之山7座:
东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合虚,日月所出。
大荒中有山,名曰明星,日月所出。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鞠陵于天、东极、离瞀,日月所出。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猗天苏山,日月所生。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壑明俊疾,日月所出。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摇颓羝。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叶如芥。有谷曰温源谷。汤谷上有扶木,一曰方至,一曰方出,皆载于乌。
《大荒西经》包含日所入之山7座:
西海之外,大荒之中,有方山者,上有青树,名曰柜格之松,日月所出入也。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丰沮玉门,日月所入。
大荒之中,有龙山,日月所入。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日月山,天枢也。吴姖天门,日月所入。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鏖鏊钜,日月所入者。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常阳之山,日月所入。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荒之山,日月所入。
太阳朝出东方、暮落西方,自冬到秋,随着季节的推移,其出入的方位与时推移,不断变化。东西7对日月所出入之山,即为不同月份日出日落时的太阳方位。
生活在大荒之中的人们,只要以东西的山峰为坐标,看看日出日落的方位,即可大致判断时节。
《大荒南经》中的七座定位山,从西南到东南方向,依次是:
(大荒)之中有汜天之山,赤水穷焉。
大荒之中有不庭之山,荣水穷焉。
大荒之中有不姜之山,黑水穷焉。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去痓。南极果,北不成,去痓果。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融天,海水南入焉。
大荒之中有山,名㱙涂之山,青水穷焉
大荒中有山,名曰天台(高山),海水入焉。
《大荒北经》中的7座坐标定位山,分别是: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衡天。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先槛大逢之山,河、济所入,海北注焉。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极天柜,海水北注焉。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句,海水入焉。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融父山,顺水入焉。
【注明:北七山和南七山的定位,来自神都俗人发布于天涯社区的《火与鸟——从龙凤起源来解读中华文明3万年》一文。东七山和西七山的定位,来自刘宗迪教授《失落的天书:〈山海经〉与古代华夏世界观》一书。】
3、归藏连山历
根据太阳回归运动,是不可能衍生出“五时十节”的划分的。所以一年五时(季)10节(月)的历法,不是根据太阳回归运动制定的,是阴阳五行理论的结果。太阳历和阴阳五行历是两个不同的历法系统。太阳历就是传说中的归藏历,称“归藏易”;“连山”是造历的办法,称“连山易”,以山为参照物、以经纬线网络,锁定日出、日落和日在空中的位置,以确定时节和时辰。
“归藏易”和“连山易”之“易”,得名于“时节和节气的转换”,伏羲时代称“易草木”为一年,所以“易”就是“历”,含有“造历的理论”、“造历的办法”和“历”。以归藏为理论、以连山为办法创造的日历,就是归藏连山历。
连山造历示意图(黄饮冰制作)5
示意图中,东南西北各七座山,即东南西北4列山,每列7座山,东7山与西7山形成对点山,南7山与北7山形成对点山。对点山之间连线,可以把太阳运动轨迹网格化。
以东西对点山定日升、日落位置,与节气对应。东西对点山之间的连线,就是衡(纬线),衡与衡之间是“间”(黄道),构成“七衡六间”,可以知时节;南北对点山连线(经线)与东西对点山连线,形成网格,以定位太阳在空中的位置。黄道六条,就是所谓“六茫”。日出到日落分成六个时区,每个时区一个时辰,一昼6个时辰。对应的一夜6个时辰。“12”为“地时”。
归藏和连山结合,《归藏连山历》太阳一年的运动,分成12时节:
太阳十二节运行图6
“连山历法”在《山海经》中可以见到。《山海经》就有日出之山、日入之山之记载,日出之山与日入之山形成对点山。如下图所示:
《山海经》东西连山示意图(来自神都俗人发布于天涯社区的《火与鸟——从龙凤起源来解读中华文明3万年》一文)7
二、考古中出土的陶寺观象台,就是具象化的“连山历”
陶寺观象台,这才是历法上的“连山”和“不周山”,也就是“历山”8
陶寺古观象台是2003年中国考古人员在山西尧都陶寺遗址考古发掘中发现的,它由13根夯土柱组成,呈半圆形,半径10.5米,弧长19.5米。从观测点通过土柱狭缝观测塔尔山日出方位,确定季节、节气,安排农耕。考古队在原址复制模型进行模拟实测,从第二个狭缝看到日出为冬至日,第12个狭缝看到日出为夏至日,第7个狭缝看到日出为春、秋分。古观象台遗址在今山西省襄汾县陶寺镇境内。陶寺观象台的节令观测体系
陶寺观象台观测方法:由13根夯土柱组成的弧形结构,通过12道缝隙与特定观测点对齐,每年在关键日期(如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观测日出方位,形成太阳、观测缝、观测点三点一线的现象。23
陶寺观象台节令数量:除冬至和夏至观测缝每年仅使用一次外,其余缝隙各使用两次,由此推算出一个太阳年共20个节令。这与现代二十四节气的八气(两至、两分、四立)存在差异,但核心框架(如二分二至)已具备。
在《黄帝一统——黄人、黄帝和黄帝王朝.第二篇.黄帝.第十二章.陶寺观象台是炎帝烈山氏观象台.登封王城岗大城是黄帝天鼋氏城》一文中,我提出了“陶寺观象台是炎帝烈山氏观象台,炎帝共工氏继承之,所以又是共工氏之台”和“共工怒触不周山”的“不周山”是历法“不周山”,即陶寺观象台的观点。
我的论述重述如下:
古姜人一支(炎姜)从故地祁连山地区东迁,也发生在距今5600年到5300年这个小冰期,与古黄人南下几乎同步。东迁的这一支古姜人,是炎帝烈山氏。炎帝烈山氏东迁到秦晋高原时,秦晋高原生活的人群主要是古夏人大夏支(古夏人分三支,大夏、西夏、华夏)。大约在距今4800年到4700年,炎帝大概是收服了大夏人,在晋中晋南立足。在晋南陶寺,建立了陶寺观象台。炎帝习惯于以盆地为家,观天象以标志山为坐标,即所谓的“连山”(历山)。陶寺观象台所设立的“柱”,就是“连山”(历山),也是历法上的“不周山”。
蚩尤与炎帝的第二次矛盾,大约在距今4600年后,开始于晋南,所谓争盐池。说明在蚩尤之前,炎帝已经控制晋南。作为炎帝烈山氏在陶寺建立观象台是很有道理的。所以陶寺观象台的断代是距今4800年到4700年,是非常正确的。之所以产生疑惑,就在于把陶寺观象台解释成帝尧观象台。
陶寺观象台为什么又是共工氏之台?大约公元前2400年,黄帝死后,少昊氏衰,共工霸占了九州,也就是共工氏成为九州的共主。共工氏立都何处?由上党到晋南都是炎帝的核心区,作为炎帝后裔的共工氏霸九州时于陶寺立都当是合理的。
这样定位,石峁古城与陶寺古城的关系,也就好解释,即公元前2300年,石峁古城的夏鲧南下攻破陶寺古城的共工,完成颛顼与共工争帝之战。帝尧时期,因东部洪水和海浸,帝尧从东部迁都到晋南陶寺。帝舜、帝禹继续以陶寺为政治首都,即《竹书纪年》记载的尧舜禹三帝和夏启的晋南中心时期。
传说中的颛顼与共工争帝,共工所毁的天柱,就是陶寺观象台的历柱。
百度百科截图陶寺观象台9
专家们认定陶寺观象台是帝尧时期观象台,依据的是《尧典》。但是《尧典》的记载与考古发掘的陶寺观象台的设置和作用明显不符。《尧典》记载的帝尧设立的观象台是东南西北四座观象台。
据《尧典》记载: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厥民析,鸟兽孳尾。申命羲叔,宅南交,曰明都。平秩南讹,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鸟兽希革。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饯纳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虚,以殷仲秋。厥民夷,鸟兽毛毨。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隩,鸟兽鹬毛。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允厘百工,庶绩咸熙。”
《尧典》记载是“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而陶寺观象台所立历山,是定点观察节气日的太阳升起位置的;《尧典》记载帝尧设立的是四个天文观象台,各个观象台观测的任务明确(四时),而且主要的是观星象与物候。而陶寺观象台是节气日的日影台;所以陶寺观象台与《尧典》记载的帝尧时期设立的四个观测站并不匹配。这个错误不是典籍记载的错误,而是典籍使用的错误,是把陶寺观象台硬性与帝尧纠缠的错误,当然也不是帝尧以陶寺古城为都的错误。
百度百科截图《尧典》10
考古发现断代陶寺观象台是距今4700年,明显早于帝尧时期。这不是考古发现与典籍记载不符,是使用典籍材料错误。《尧典》记载的根本就不是发掘出来的炎帝观象台,因为《尧典》记载的是处于东南西北方的四个观象台。这个被发掘出来的观象台,是在帝尧以陶寺为都以前的炎帝烈山氏建立的观象台。
回到我所论述的史前史逻辑,就是非常正确的了:
距今4800年到4600年,由于彗星与地球相撞,晋中南冀中南及豫东北古文明消落,两昊在海岱江淮,神农在豫南江汉,这个200年正好给予了从西北东迁而来的炎帝姜族和从东北南迁而来的黄帝黄族南下中原的机会。
在距今4700年,炎帝烈山氏在陶寺设立观象台。这个观象台一直传承到炎帝后裔共工氏。
距今4600年蚩尤二次北上,其时炎帝族群活动于晋南,黄帝族群活动于豫中,才引发了炎帝蚩尤黄帝的第二次矛盾,两昊也牵扯进来,历史进入《史记.五帝本纪》的开始。
大约距今4500年,黄帝轩辕氏代神农为天子。
大约距今4400年,也就是轩辕黄帝100年,轩辕黄帝崩,少昊氏衰,历史进入炎帝共工氏“霸九州”时代。炎帝共工氏以陶寺为都,历时大约100年。
在距今4300的时候,颛顼与共工争帝,黄帝颛顼氏夺回了天下共主权。炎帝共工氏战败,愤怒之中摧毁了陶寺观象台,就是传说中的“共工怒触不周山”。不周山是历山,历山就是天柱,天柱就是观象台的柱子。
黄饮冰2025年5月27日星期二根据黄饮冰著《皇皇华夏华夏文明基本概念谈第二篇天文和历法第一章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之“盖天”宇宙观和“归藏连山历”》和《黄帝一统——黄人、黄帝和黄帝王朝.第二篇.黄帝.第十二章.陶寺观象台是炎帝烈山氏观象台.登封王城岗大城是黄帝天鼋氏城》综合成文。返回搜狐,查看更多